比较政治学学科界定的方法论——兼论比较政治学的学科结构
宁骚;比较政治学把政治科学各分支共享的一种研究方法作为界定本学科的独有要素,已经产生了诸多弊端。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以研究方法、分析单位、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等四种要素作为界定本学科的“四根界桩”,并将“四根界桩”聚合成一组能够揭示比较政治学学科特质的一组命题,把这一学科边界严格地予以廓清,即比较政治学是一门以实证—比较的方法对民族国家的国内政治作跨国研究的学科。在从应然的层面揭示“比较政治学”是什么之后,还须从实然的层面即学科结构上进一步回答这一学科之问。比较政治学的学科结构包括比较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制度、比较政治行为、国别政治与区域政治研究、比较政治专题研究等五个子学科,这五个子学科可归类为比较政治学理论、国别与区域政治比较、以议题为中心的专题比较等三大研究领域。三大板块共存共荣,相互依存。
马克思对卢梭“自由悖论”的解决
杨河;“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卢梭提出的“自由悖论”,虽然直接针对的是封建专制,但是其锋芒所及,却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在制度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困境即不断加深的异化,显露了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中自由原则与平等原则之间的深刻矛盾,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反思和追问,启发了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思考,最终在历史本身的发展即“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解决之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新的理论和实践补充和丰富了马克思的基本思想。
孟学与荀学统合新论——基于古典时期中国哲学治欲的视角
张昭炜;在古典时期的希腊化时代,希腊哲学的主题从自然转向人本身,治欲哲学蓬勃发展;同时期的中国哲学也有相似的主题,其中儒家哲学以孟学与荀学为代表,两者可追溯至《召诰》的敬德与节性,并可视作孔颜“克己复礼”之克的道德主体能动性与欲望约束性两种诠释进路的发展。孟学属于能动性的治欲方案,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以此对抗欲望,其治欲方案尤其适用于君子,以此成就大体、天爵。荀学属于约束性的治欲方案,发挥礼的约束性,以此约束欲望,规则清晰,适用于群体性治欲。这两种进路在适用对象、功夫进路等方面可以互补、拼接,以此实现孟学与荀学的新统合。孟学的能动性治欲、荀学的约束性治欲与墨学的禁欲倾向、杨朱之学的纵欲倾向共同构成先秦诸子学治欲的四种主要类型。孟学与荀学在寡欲中出现分歧,在拒斥墨学的禁欲倾向、杨朱之学的纵欲倾向中形成合力,这有助于儒学在诸子学竞争中胜出,并影响到宋明理学。古典时期的中希哲学都有一种中道两种极端的治欲哲学形态,这有利于中希哲学的互通互鉴。
胡瑗教化思想发微——以《周易口义》为中心
许家星;胡瑗通过对《周易口义》之诠释,阐发了其教化理论。这一理论的内容是“仁义之教,礼乐之化”,仁是生成之心,礼法夏而作,本于质而出乎履,贵得中而合乎理;乐是元之始,通人神之和,礼乐相须而乐先礼后。教化是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天人贯通之学,理的普遍与必然,气的生成与善性为教化提供天道根据。教化之本在人性论之心性情,天地圣贤皆具生成之心,人性禀天之善而具质性之分、偏全之别;性情一体而应性其情,以实现节情约欲。教化为天下治理之本,君臣相与方能行其教化,共治天下。师儒承教化之职,以自身人格示范以行教化。胡瑗教化理论把经典、哲学、德行融为一体,具有继往开来之意义。
王阳明“本体”观辨证——兼与亚里士多德“ousia”的比较研究
龚晓康;“本体”为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王阳明对之有着系统的阐发。他认为“身心意知物是一件”,而以身—心—意—知—物的场域作为“本体”。“心”在此源初场域中居于主宰的地位,故王阳明常言“心之本体”。而王阳明关于“至善是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即是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定者心之本体”“诚是心之本体”“乐是心之本体”的说法,表明本体具有善恶无待、条理秩然、自然明觉、无分动静、至诚无妄、自足喜乐等特征。王阳明关于本体的言说,实可与亚里士多德的ousia交互发明。这不但有助于澄清ousia的翻译疑难,而且有助于回应中西本体论的同异问题。
苏轼贬官岭南时期的抄书习惯
艾朗诺;苏轼贬官岭南七年,在此期间抄写的文本及附带题跋,多是前代先辈的,也有同代人的,体现了他在流放期间对朝政局势的见解和策略,也透露出因言获罪而产生的忧虑。其中,抄录《晋书》中的传记最为常见。在惠州期间,对于数位僧侣的拜访,苏轼也以书法相赠来表达谢意,例如抄送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赠别卓契顺。他抄录陶渊明诗,可与《和陶诗》联系起来看,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创作中回避纯粹自我表达的一种策略,此种自我表达在他流放岭南之后尤显重要。抄书拉开了苏轼与其作品的距离,成为自我保护的屏障,减少其因作品进一步卷入政治漩涡的可能性。而苏轼与姜唐佐的友谊,则成为苏轼谪居海南岛岁月传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
费孝通作者反思自己六十多年来的学术思路,展示了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所曾面对过的文化问题。作者认为,在即将过去的20世纪,文化边界的划分对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设置了严重障碍,使人们在如何看待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出现过失误,这同时造成过对人类共同生存的威胁。面对21世纪,人们该用何种态度来看文化?作者认为,只有通过文化间的对话,在了解自己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人类学的跨文化比较,才能获得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消除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偏见,达到“美美与共”的文化宽容境界,为21世纪人类的和平共处作人文价值观的铺垫
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费孝通<正> 今天能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究讨论会”,与长久以来分散在世界各地同行的同胞们欢聚一堂,切磋论学,实在感到欣慰。相信这只是个开端,今后相聚的机会必然会与日俱增。一我想在这次会上提出来研究讨论的题目是:在现代化过程中,我国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什么变动?这个问题牵涉较广,所以得分若干次来讲,而且想通过这样的讨论,促进我们正在对这个问题进行的调查研究。采取这种边讨论边调查的方法,可以使我们在会上发表各种尚在研究中的设想,得到相互启发和促进,推进我们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工作。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费孝通本文是费教授在1988年召开的国际最著名的学术讲演活动之一——“泰纳讲演”(Tanner Lecture)会上,作为主讲人所作的演说稿。费教授结合自己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工作,从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各方面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做了综合性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拓了新的视野,得到了世界著名的社会学、人类学学者的高度评价。本刊特予登载,以饔读者。
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
谢庆奎府际关系即政府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各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府际关系的特征除了范围广、动态性、人际性之外 ,还具有执行性、应付性、协商性。改革开放前后 ,中国政府之间特别是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 ,由垂直联系为主发展为横向联系为主 ,由冷变热。由于利益的驱动以及地区之间的差距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地方政府之间、地区政府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蓬勃展开 ,西北集团、西南集团、华南—西南集团、上海经济区以及几个政府之间、企业之间的协商和合作正在加强。理顺政府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 ,它对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 ,实现共同发展 ,以至于加速实现现代化 ,都有重要的作用。
“职责同构”批判
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是指不同层级的政府在纵向间职能、职责和机构设置上的高度统一、一致。这不仅是对中国政府间关系总特征的一个理论概括,而且在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基础、政府经济与社会管理体制等领域有着多方面的表现,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条块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难以解决的主要体制性原因。只有打破职责同构,合理调整政府纵向间职责配置,才有可能使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和理顺条块关系等工作同步推进。要在打破职责同构的基础上,倡导建立伙伴型政府间关系,科学规划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全面推动政府发展。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
林毅夫,刘志强我们利用了省级数据来估算中国自 80年代开始的财政分权在经济增长上所产生的作用。我们发现 ,在控制了同时期其它各项改革措施的影响后 ,财政分权提高了省级人均GDP的增长率。这与财政分权可以提高经济效率的假说一致。另外 ,我们还发现农村改革、非国有部门的发展以及资本积累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在过去 2 0年里迅速增长的关键因素
叙事形式与性别政治——女性主义叙事学评析
申丹女性主义叙事学在西方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但迄今尚未得到国内文论界的关注。作为跨学科的派别,女性主义叙事学将叙事形式分析与性别政治融为一体,打破了西方文学界形式主义与反形式主义之间的长期对立。鉴于这是国内首篇评介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论文,本文将首先简要概述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发展过程,然后从两个特定角度对其进行评析:一是探讨女性主义叙事学与女性主义文评的差异;二是探讨女性主义叙事学对结构主义叙事学之批评的合理和偏误之处。本文旨在廓清女性主义叙事学的本质特征,厘清其长处和局限性,清理其理论上的某些混乱。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费孝通本文是费教授在1988年召开的国际最著名的学术讲演活动之一——“泰纳讲演”(Tanner Lecture)会上,作为主讲人所作的演说稿。费教授结合自己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工作,从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各方面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做了综合性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拓了新的视野,得到了世界著名的社会学、人类学学者的高度评价。本刊特予登载,以饔读者。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
费孝通作者反思自己六十多年来的学术思路,展示了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所曾面对过的文化问题。作者认为,在即将过去的20世纪,文化边界的划分对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设置了严重障碍,使人们在如何看待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出现过失误,这同时造成过对人类共同生存的威胁。面对21世纪,人们该用何种态度来看文化?作者认为,只有通过文化间的对话,在了解自己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人类学的跨文化比较,才能获得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消除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偏见,达到“美美与共”的文化宽容境界,为21世纪人类的和平共处作人文价值观的铺垫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
张世英;“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是批判和自由创造的精神,可是这种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却走向了它自身的反面。“后现代主义”就是“现代性”为要彻底实现自身而进行的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后现代主义”孕育于“现代性”之内。“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传统的“主体性”概念、理性至上主义、旧形而上学的批判,而最终归结为人的自由生活一一审美生活的彻底实现。因此,美学问题和文艺评论成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话题。文章专门以著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德里达对语音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后现代主义的文艺理论为例,具体说明了“后现代主义”的彻底批判精神和自由创造精神。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尽管有些过激之谈和片面性,但其彻底批判和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却是值得赞赏和吸取的。
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孙代尧;习近平"七一讲话"提出的"两个创造"重大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性意义的新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所形成的精神传统的逻辑结果,赋予了现代化的新内涵、新的结构功能和新的精神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总体性历史叙述,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才能深刻理解。
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
林毅夫;技术的不断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工业革命以前,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在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发明方式方面占有优势,这是其经济长期领先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后,由于科举制度的阻碍而未能及时实现向以科学与实验为基础的发明方式的转变,中国和西方的技术、经济差距迅速扩大。为赶超发达国家,新中国选择了违反当时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试图在资本极端稀缺的条件下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导致优先发展部门中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并以价格扭曲、资源计划配置等来保护补贴这些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奇迹般的快速增长,然而双轨制的渐进改革使得原有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之间出现某些制度的不配套,导致经济的周期波动、金融体系的脆弱以及收入分配的恶化等诸多问题。只有完成传统赶超部门内缺乏自生能力企业的改革,消除计划体制中各种制度扭曲存在的原因,中国才能全面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使经济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15